当化学邂逅自然——九年级学子解锁叶脉书签的学科密码

实况网 | 2025-04-11 17:57:03
时间:2025-04-11 17:57:03   /   来源: 实况网      

春风拂过校园的香樟树,九年级5班和8班的同学们将化学实验室“搬”回了家中。一场以“叶脉书签”为载体的化学家庭实践活动,让课本中的“氢氧化钠腐蚀性”与“叶片结构”知识化作指尖流淌的创造力,在学科素养与自然之美的交响中,书写了别样的教育叙事。

一、学科知识落地:从化学反应到艺术重生

“原来叶肉细胞真的会被碱性溶液‘吃掉’!”8班何蕊与蔡雨轩同学在煮沸氢氧化钠溶液时惊叹道。这场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“酸碱盐”单元知识,学生们通过自主完成叶片选材(白玉兰、桂花等网状脉植物)、10%氢氧化钠溶液配制、叶肉腐蚀控制(加热6-8分钟观察褐色变化)等核心步骤,直观验证了“强碱腐蚀有机物”的化学原理。

在实验室中化学老师特别设计并课堂演示了“双盲实验”:一组使用浓度梯度碱液(5%-15%),另一组尝试添加双氧水漂白。数据显示,12%氢氧化钠溶液配合60℃水浴加热的叶脉完整性最佳。“我们意外发现,芒果叶比榕树叶更耐腐蚀,可能与叶脉纤维素含量有关。”8班课代表李鑫愈同学在总结报告中写道。这种从“知识验证”到“变量探究”的跨越,正是科学思维进阶的鲜活注脚。

二、核心素养生长:四维赋能见证成长

1.科学思维:在失败中淬炼理性光芒

“为什么我的叶脉一刷就破?”面对8班牛雅鑫同学的困惑,同学们展开头脑风暴:叶片老嫩度、煮沸时间、刷洗力度均可能影响结果。通过对照组实验,陈星语、唐思琪小组最终总结出“叶脉坚韧三要素”——选取半木质化叶片、控制腐蚀时间在8分钟内、牙刷与叶面呈45°角轻刷。这种基于实证的反思过程,正是“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”素养的具象化。

2.探究实践:从操作台到方法论

活动特别设置“创意工坊”环节:5班白诗媛、贾思芮同学和张雨桐、黄雨欣同学在 后续的实验制作过程中将叶脉浸入颜料中染出漂亮的颜色纹理,5班尹涵乐、林熙涵、陈诗瑶、黄雨杨小组总结其他同学的实验经验,完善实验步骤,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叶脉书签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5班还有同学提出“废弃碱液循环利用方案”——通过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用于植物灌溉,这既是“绿色化学”理念的萌芽,也是“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”的生动诠释。

3.态度养成:严谨与浪漫的双重奏

在长达2小时的叶肉剥离过程中,5班李可馨同学虽然在刷制过程中轻微损坏了叶脉,但她仍坚持优化操作;8班安奕欣、黄安莉同学为确定最佳染色时长,连续记录不同染料的渗透曲线,同时心灵手巧的对叶脉书签进行了压膜密封、打孔、挂流苏的艺术创造。这种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,与漂亮的叶脉书签最终呈现的,诠释了“科学严谨性”与“艺术创造性”的辩证统一。

三、教育价值延伸:让素养浸润生命

“这不仅是手工课,更是一堂跨学科的生命教育课。”九年级化学备课组长田老师如是说。当学生们尝试用显微镜观察自制的叶脉标本,他们就会读懂植物输导组织的精妙;当染色的叶脉在阳光下透出斑斓光影,他们还会感悟到“结构决定性质”的化学哲学;而将书签赠予即将毕业的同窗,纪念初中三年奋斗昂扬的青春岁月,更让“学以致用”有了温度与意义。

此次活动还暗合“双减”政策下的作业改革理念:用家庭实验替代传统习题,通过“实验记录视频+创意设计说明+改进建议”三维评价体系,实现从“解题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跃迁。数据显示,参与学生的“科学探究能力”维度测评得分得到了普遍的提升,很多家长也反馈“孩子开始主动观察自然现象并尝试科学解释”。

四、尾声:叶脉里的教育诗篇

如今,这些承载着学科智慧与青春灵感的叶脉书签,正在西航港一中的“学科素养成果展”上静静陈列。它们有的素雅如宣纸留痕,有的绚烂若彩虹碎片,但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“做中学”的教育真谛。

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:“教育是经验的改造。”当九年级学子在化学与艺术的交界处栽种创造的种子,我们已然看见——那些纵横交错的叶脉,终将延伸成通向未来的素养之径。

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第一初级中学

 

相关内容

  • 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