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德树人,廉洁为先:新时代基层党员教师的必修课

今日热点网 | 2025-06-24 18:04:48
时间:2025-06-24 18:04:48   /   来源: 今日热点网      

对于扎根乡土的基层党员教师而言,这一“重任”更需具象化为“立德树人”的价值坚守与“廉洁从教”的底线自觉。在农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农村教育已从“有学上”迈向“上好学”的新阶段,而基层党员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“红色引擎”,其“德”与“廉”的修为,不仅关乎个体职业的纯粹性,更影响着农村人才的精神底色与农村社会的文明进程。

一、立德树人:农村教育的“铸魂工程”,党员教师的“初心坐标”

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,决定了“立德树人”绝非抽象的道德倡导,而是具体的实践命题。相较于城市教育,农村教育面对的是“生于乡土、长于乡土”的群体,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脱离乡土社会的伦理框架,教师的“德”往往直接转化为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原型。

笔者在基层学校调研中发现,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“重智轻德”倾向——祖辈监护人多关注“能不能吃饱穿暖”,对“是非善恶”的引导相对薄弱;外出务工父母则常以“打工赚钱”为价值导向,传递“读书是为了挣钱”的功利化认知。此时,党员教师若仅满足于“教知识”,便错失了塑造精神世界的良机。

以我校党员教师李某为例,她所带班级有60%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。她创新开展“乡土德育课”:带学生走访老支书,听“修水库时全村人背土抬石”的故事;组织“我家的老物件”分享会,让爷爷奶奶讲述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”的家史;在校园开辟“责任田”,让学生参与播种、除草、收获,体会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朴素真理。毕业时,学生在作文中写道:“李老师没教我们怎么赚大钱,却教会我‘人活一世,要对得起良心’。”这正是“立德树人”的农村注脚——它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、文化浸润与情感联结,将“爱国、诚信、友善”等核心价值转化为可感知、可践行的行为准则。

从教育本质看,“立德树人”是农村教育的“根”。农村要振兴,不仅需要“能打工”的劳动力,更需要“有根”的建设者;农村要发展,不仅需要物质富裕,更需要精神富足。基层党员教师作为农村孩子的“第一面精神旗帜”,必须将“立德”融入每一堂课、每一次对话,让农村孩子从小树立“向上、向善、向美”的价值追求。

二、廉洁从教:农村教育的“生态底线”,党员教师的“政治底色”

在部分人眼中,农村教育因资源相对匮乏,“廉洁从教”的紧迫性不如城市。但现实恰恰相反:农村社会的人情网络更紧密,家长对教师的“期待”更直接,教师面临的“微腐败”诱惑更隐蔽。从“家长硬塞一把土鸡蛋”到“暗示帮忙调座位”,这些看似“小事”的背后,是对教育公平的消解、对教师公信力的损害,更是对农村教育生态的破坏。

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年轻教师将“收礼”视为“融入乡土社会”的“社交礼仪”,将“照顾关系”解读为“人情往来”。这种认知偏差若不及时纠正,将导致农村教育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——坚守原则的教师被视为“不合群”,投机取巧者反而获得“生存空间”,最终损害的是全体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。

基层党员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:“廉洁从教”不是个人选择,而是政治责任。一方面,这是党章党规的明确要求——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对“违规收受礼品礼金”“不正当利益输送”等行为划出了红线;另一方面,这是党员身份的必然要求——作为“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的引路人,若自身在“廉洁”上失守,又何谈“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”?

我校老党员教师孙某的事例颇具启示。他从教36年,始终坚持“三不原则”:不接受家长宴请、不收受任何礼品、不因私事占用课堂时间。有一年冬天,班上学生的父亲为感谢他给孩子补课,悄悄在他自行车后座放了一袋红薯。孙老师发现后,当天就带着红薯去了学生家:“红薯我替娃带回来了,您的心意我领了。但要是真想谢我,就让孩子好好读书,将来做个正直的人。”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后,家长们的“送礼风”慢慢淡了,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“家长课堂”,共同探讨如何用良好家风影响孩子。

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教师的“廉”,本身就是最好的“教”。当党员教师以清正作风传递“公平”“规则”“责任”的价值,农村教育的生态就会愈发纯净,孩子们眼中的“善”与“正”才会更加清晰。

三、立德与廉洁:基层党员教师的“双轮驱动”,农村教育的“共生逻辑”

有人认为,“立德”是“软任务”,“廉洁”是“硬约束”,二者分属道德与纪律范畴,难以形成合力。但在基层教育实践中,二者实则是“一体两面”的共生关系:真正的“德”,必然包含对规则的敬畏;真正的“廉”,必然源于对初心的坚守。

在我校“党员名师工作室”的实践中,我们探索出“德廉共育”的模式:一方面,通过“师德故事会”“廉洁案例剖析会”强化教师的道德自觉;另一方面,建立“家长评教”“学生监督”等机制,将“德”与“廉”的要求转化为可评价、可考核的具体指标。一年来,学生家长满意度大幅提升,更重要的是,学生们在作文中频繁出现“老师像一面镜子”“我要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”等表述——这正是“德廉共育”的最佳注脚。

站在农村振兴的历史节点上,基层党员教师的责任从未如此重大。我们既要成为知识的传递者,更要成为精神的引路人;既要守住“廉洁”的底线,更要树起“立德”的高标。因为今天的农村孩子,未来可能是农村干部、致富能手、文化传承者,他们的价值选择,将决定农村社会的文明高度;而我们的每一次“立德”之举、每一份“廉洁”之守,都是在为他们的人生注入“向上向善”的基因,为农村教育厚植“风清气正”的沃土。

“经师易求,人师难得。”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教师,我们当以“立德树人”为信仰,以“廉洁从教”为底色,在农村教育的土壤里深耕不辍。因为我们深知:今天在孩子心中种下的“德”与“廉”,终将长成支撑农村未来的参天大树。

运山小学 侯鸿琳


相关内容

  • 友情链接